新闻中心News

老街活了!

2024-03-10 00:20:3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古时,太平地区川流纵横,湖畔溪边荻芦摇曳,“荻溪”是它充满诗意的旧称,清朝光绪年间始称“太平”。

  太平老街便形成于清代后叶,是依傍济民塘而建成的古老集镇,由南浜街、九思街和北浜南、北岸(街)组成,总长675米,最初均为砖石路面。

  在这里,你能看到一砖一瓦、一街一巷的古色古香,看到青苔藏匿在斑驳的墙角,闻到飘来的人间烟火香,感受人群散去鸟鸣风过的清幽。一股江南水乡、静谧田园的韵味弥漫而来。纵深行之,时尚、文艺的元素融入其中,又为老街抹上了新的色彩。

  传闻,银杏树是南宋名臣王皋的次子王铎手植,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粗壮的树干拔地而起,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纹路,树冠高大向四周蔓延,如守护神一般镇守太平。

  老人们常说,银杏的根通往地下龙宫,经年不枯,苍劲挺拔,还在树干上长出一株百年枸杞,护佑一方百姓平平安安。树旁有一口古井,据说甘泉常年不绝,哪怕河浜干涸,井水依旧取之不尽,清冽甘甜。

  太平禅寺与老树相邻,起初是王氏宗祠,明朝起,改为王氏家庵,称永里庵。后来又改做猛将堂,到了2004年4月,易名太平禅寺。可以说,太平老街的兴旺,与王氏一族有着紧密的联系,而王氏与太平的缘分,也颇有偶然的因素。

  南宋初年,时任太尉的王皋护送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(今苏州),经过荻溪时被这里的景色吸引,决定在此归隐安家。而后,王氏一族便在太平开枝散叶,迄今,这里的很多原住民都是王氏家族的后代。

  太平老街无疑是老的,但它又不只是“老”,新的生命力正从古旧的青石板路上迸发而出。

  在老街的北入口处,一排圆筒形的粮仓引人注目,它们始建于明代,是用于粮食储备的社仓。民国时期,这里开办了当地第一家由机器轧米的碾米厂——裕元碾米厂,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,碾米厂停办,改建成了太平粮管所北库。

  如今,荻溪仓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,巧妙地变成了文创产品展示区,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新的设计改造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,成为了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
  在晴朗的日子里,总会看到这里的老人搬出一个小板凳,到院子里或者家门口,与老友喝喝茶、唠唠家常,影子跟着人走,人跟着阳光走。当你羡慕阿婆阿公们饮茶聊天的惬意时,那藏在街巷里的新式咖啡店,已为你准备好吧台、音乐与甜点。

  从寓意老街蜕变与重生的“破壳”咖啡店,到充满禅意与自由气息的“释咖”咖啡馆,老街的更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带着青春理想与水乡情怀,来此开店创业。

  从济民塘北浜望向对岸,那栋白墙黑瓦落地窗的“书香小院”显得格外别致。清新典雅的建筑造型赋予了整个空间枕经籍书、满屋书香的气质,也让“太平书镇”的品牌形象拥有了具象化的“精神粮仓”。

  以老街古村为依托的江南水乡古镇是独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存,作为相城区老街古村规划改造的先行示范,太平老街既保留着“原汁原味”的水乡风貌,又弘扬了“太平书镇”的文化底蕴,将历史与现代完美相融。

  活化老街资源,焕新水乡风貌,当前,相城区“一街(村)一策”老街古村规划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。太平老街将致力发展文创产业 、发扬书香内核,打造成为多元融合的文创街区。

  接下来,太平街道与苏州新闻出版集团(古吴轩出版社)合作的“荻溪书局·古吴轩”项目将精彩亮相,为老街注入新的文化“活水”,让文艺、时尚、古典、宜居,在这条老街一齐上演。

搜索